前言
在醫界與慈善組織的推動下,過去 30 年,台灣骨髓幹細胞資料庫完成六千例捐贈,拯救白血病患的生命,數字的背後是許多人專業與慈悲的累積,體現人性光輝、大愛無國界的精神。
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三年多,台灣有近半數民眾確診,有些民眾身體出狀況,誤以為是確診後的後遺症。一名 50 歲中年男子,倦怠久咳不癒,以為是長新冠症狀,沒想到就醫檢查後,竟是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。
「白血病」俗稱「血癌」,症狀不明確,易與老化、感冒混淆,是一種發作快、症狀兇猛、致死率極高的癌症。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指出:「血癌一發病就是第四期,沒有所謂的第一、二、三期」,有些血癌患者只能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才能保命。
造血幹細胞移植
是白血病患唯一的選擇嗎?
台灣每年約有 3 千例血癌病患,其中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多。醫師評估病患各項指標後,若屬於復發的高風險群,或是接受治療後未能得到緩解者,則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會是重要的治療選擇。
無奈這項治療不僅需要醫術,更重要的是,必須找到跟患者 HLA(人類白血球抗原)相同的人,由其捐贈骨髓造血幹細胞給患者,移植後產生健康的白血球得以重生。
茫茫人海,
到哪尋找有緣人?
茫茫人海,到哪尋找有緣人?
李啟誠表示,傳統骨髓移植需要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白血球抗原(HLA)完全相符合,配對成功的機率在兄弟姊妹之間僅有 25%,在非親屬的捐贈者中,完全配對成功率為二千分之一至億分之一。
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與病患配對成功的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,因此愈多人在骨髓資料庫留下資料建檔,則病患找到配對成功救命人的機率也就增加。台灣擁有亞洲第二大骨髓幹細胞資料庫 – 慈濟骨髓資料庫,僅次於中國大陸的「中華骨髓庫」。截至 2023 年 5 月底,已有逾 46 萬志願捐贈者加入配對資料庫,也是全球第六大骨髓資料庫,提供全國 33 家、國外 1009 家醫院為病患申請配對。
資料來源: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
骨髓捐贈是抽龍骨水嗎?
骨髓捐贈是抽龍骨水嗎?
很多人對骨髓捐贈卻步,以為是要「抽龍骨水」,在台中經營日本料理店的姚佳伶,接獲配對成功訊息時,就被周遭親友勸退:「我聽過蠻多,說(捐髓)要拿一根長長的針,插進你的脊椎,可能會半身不遂,很多人還是存在這個錯誤的觀念。」進一步了解後,姚佳伶明白現今的捐贈過程如同捐血小板,分離出周邊血幹細胞,再輸進病患體內,使病患長出健康的白血球,重獲新生。
周邊血幹細胞這樣捐
平常最怕打針的姚佳伶,為了救人,她克服心裡恐懼,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。不僅如此,深知救一個人等於救一個家庭,她還號召親友一起來加入骨髓資料庫建檔。
捐贈周邊血幹細胞的過程
捐贈周邊血幹細胞的過程
透過周邊血收取造血幹細胞時,捐者全程清醒,在一條手臂血管插上針頭,藉由血液分離機多次循環離心收集幹細胞,成品體積僅 150 – 300 毫升;分離過造血幹細胞後的血液,則連接到另一條血管,再回輸體內,全部運作時間約6 – 8 小時。
23 年前,李豐遠參加驗血建檔,接到周邊血配對成功消息,毫不猶豫答應捐贈,父母親也全力支持!
三十年前台灣成立骨髓資料庫,由民眾無償捐贈,早期捐贈方式是抽取腸骨骨髓,現在簡化為類似捐血的方式,透過血球分離機將周邊血幹細胞分離出來,再輸入受贈者體內。一般民眾對於「抽龍骨水」的種種恐懼與擔憂,使得骨髓資料庫的血樣建檔,推行不易。
資料庫能否發揮功能,在於必須讓民眾了解並相信捐髓不但可以救人,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不會有傷害。何種做法能兼顧情理,是讓這項救人志業,得以引起共鳴而不斷延續的關鍵。
超越自我 成就大愛
捍衛生命的鬥士 – 溫文玲,超越自身病苦,推動骨髓庫成立。
盼到當面言謝的那一刻 受者與捐者互相感恩
安排受贈者與捐贈者的相見,讓捐者有機會親自表達至深的感謝,是捐贈者的愛,讓他們得以延續生命。
國人愛心共同成就
在台灣,每個等待「造血幹細胞」配對移植的病患與家庭,不是孤軍奮戰;而是全民接力與醫療團隊一起完成救命任務。
經歷無常 珍惜生命發揮良能
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捐贈,可說是利他主義的極致展現。許多經歷病苦痊癒的患者,也紛紛投入宣導行動,回報並延續這份大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