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自我 成就大愛

超越自我 成就大愛

超越自我 成就大愛

緣起

捍衛生命的鬥士 – 溫文玲,超越自身病苦,推動骨髓庫成立。

1989 年,當時 29 歲的溫文玲,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,卻意外發現罹患慢性血癌,美國醫師建議必須進行骨髓移植才可能痊癒。溫文玲四位手足都無法配對、在美國骨髓庫也沒有相符者,當時華人留學生組織和慈濟美國分會紛紛呼籲骨髓捐贈、舉辦驗血活動,可惜均無法找到相合者。

「你是華人,為何在這找骨髓?應該回自己的族裔尋找,比較能配對成功啊!」一位美國記者的反問,提醒了溫文玲。但當時整個亞洲只有日本有骨髓庫,台灣為了杜絕器官買賣,限定三等親以內或配偶才能進行移植,此法無疑阻礙了非親屬間的骨髓移植。

1992 年,溫文玲回台,由台大醫學院陳耀昌醫師陪同赴衛生署拜會,獲得時任署長張博雅允諾推動修法;隔年五月立法院通過修正草案,廢除骨髓移植三等親限制,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取得正式法源。

同年八月,台大醫學院發起骨髓捐贈活動,募得近三千位的骨髓登錄者;然而以十萬分之一配對相合的機率來說,溫文玲的希望仍然渺茫。因此勢必要成立骨髓庫,擴大資料建檔規模,才能有效造福白血病患。

然而,骨髓庫成功的關鍵在於,必須讓民眾理解並相信捐髓不但可以救人,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不會有傷害。包括溫文玲及醫學界都公推,在台灣唯有證嚴法師具備這樣的公信力與號召力。

1993 年元月,溫文玲在陳耀昌醫師陪同下,前往花蓮靜思精舍會見證嚴法師,希望法師能號召成立骨髓庫。

經過九個多月的審慎評估,慈濟於 1993 年 10 月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。證嚴法師並於公開演講中以「救人一命,無損己身」,喚起台灣民眾捐髓的信心與愛心。

溫文玲後來在香港的骨髓庫成功配對進行骨髓移植,遺憾的是,半年後她因發燒導致肺部感染過世。她生前曾說:「生命不在長短,重點是要活得有價值。」

溫文玲的心願在社會人士共同努力下實現了,讓許多瀕臨死亡的白血病患,因溫文玲超越自我的大愛精神得以重生。

近三十年來,台灣人的愛心,讓全球 6 千多個家庭受惠,至今募集 46 萬多筆志願捐髓者資料,供髓給 31 個國家。這條髓緣路,即使困難,但只有起點,沒有終點。

生命相髓

在醫界與慈善組織的推動下,過去 30 年,台灣骨髓幹細胞資料庫完成六千例捐贈,拯救白血病患的生命,數字的背後是許多人專業與慈悲的累積,體現人性光輝、大愛無國界的精神。

盼到當面言謝的那一刻 受者與捐者互相感恩

安排受贈者與捐贈者的相見,讓捐者有機會親自表達至深的感謝,是捐贈者的愛,讓他們得以延續生命。

國人愛心共同成就

在台灣,每個等待「造血幹細胞」配對移植的病患與家庭,不是孤軍奮戰;而是全民接力與醫療團隊一起完成救命任務。

經歷無常 珍惜生命發揮良能

非親屬的造血幹細胞捐贈,可說是利他主義的極致展現。許多經歷病苦痊癒的患者,也紛紛投入宣導行動,回報並延續這份大愛。